精心打造与合肥万亿城市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k8凯发

精心打造与合肥万亿城市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
来源:江淮时报 2022-07-02 10:17:05 责编:何小龙 朱媛

“万亿城市”已经成为合肥的一张崭新名片,2021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顺利突破1.1万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显示出强劲的内在发展动力与突出的高质量发展表现。然而,这离不开都市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虽然合肥市农业比重只有3%,不能直接体现城市核心竞争力与经济效率,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保障,也是增强城市韧性的重要战略基石,更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功能载体。在突发疫情、洪涝灾害等特殊时期,更加凸显都市“无农不稳”的时代价值。因此,合肥在城市发展任何阶段都不可轻视都市农业的重要作用,更不能因农业比较效益低而忽视甚至放弃农业。

近年来,合肥都市农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突出表现在总体布局不优、稳产基础不牢、科创水平不高、产业实力不强、绿色发展不足、农村改革不深,这与万亿城市的外在形象明显不太匹配。因此,未来合肥要坚定扛起省会担当,始终将都市现代农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强化农业对城市发展的承载力和贡献力,在更高平台上实现都市现代农业的高质量转型,学赶杭宁、领跑全省、在长三角争先,精心打造与合肥万亿城市功能布局、美好生活、科创品味、产业特质、滨湖格调、发展活力相匹配的都市现代农业。

第一,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与万亿城市功能布局相匹配。要着力促进产业空间的置换利用与错位发展,打造“两圈一带多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即打造环湖绿色生态农业圈、“近城”三产融合示范圈,努力把融合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的巢湖绿色生态农业打造成为合肥“最好名片”,充分发挥城区和县城周边乡村交通便利、信息畅通等优势,打造城田相融、城乡交融、业态互融的都市大美田园。以江淮分水岭沿线为重点,加快发展岭上旱作高效农业和沿岭特色农业,打造“岭上”高效农业精品带。以“大组群 小组团 特色产业区”为单元,打造乡村“多极”产业组团,赋能带动小农业向高效、特色、精品产业的梯次延伸和多极聚合。

第二,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与万亿城市美好生活相匹配。要胸怀“国之大者”,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算好政治账、经济账、民生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培优培强绿色蔬菜产业,积极发展牛羊产业,加快生猪、家禽、乳品三大产业链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渔业整体竞争力。深化农产品基地共建合作,完善合肥都市圈及长三角地区的产销对接、协同供应机制,全面增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产品综合保障、均衡供给和季节调剂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

第三,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要与万亿城市科创品味相匹配。要借力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加快推进“种业之都”建设,努力在全国种业布局中有地位、种业行业中有影响。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发挥好农业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全面提升优势农机装备制造业,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加快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制定。推进生产数字化赋能、经营数字化增效、管理数字化升级,加快建设长丰“智慧农业谷”,努力让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的新引擎。

第四,运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产业,要与万亿城市产业特质相匹配。要把握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全面优化提升12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实施“166”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努力打造一批合肥现代农业“产业地标”。聚焦“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和基地示范创建,高标准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以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引进扶持一批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协同能力,赋能县域“小、精、特”农业成长壮大。加快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快捷高效的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持续破解终端销售难问题,让合肥名优农产品买得更方便卖得量更大。深入挖掘江淮区域特色、乡土文化特征、农耕文明特点,催生更多农业新型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休闲需求。

第五,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要与万亿城市滨湖格调相匹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化发展合肥“样板”。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集成配套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药等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有序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创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巢湖主体、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水域全面禁捕退捕和蓝藻水华生物、物理防治,健全环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巢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与修复。实施都市现代农业标准化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第六,系统集成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要与万亿城市发展活力相匹配。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进都市农业农村同步发展。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强化市县两级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撬动能力。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管理,探索“点状供地”等分类灵活供地办法,精准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用地需要。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保障,引进一批科技人员和社会资本下乡创业,大力培育农村青年创客,不断注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因子。健全多方位合作机制,提高都市现代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本文系合肥市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hfskyy202217。作者施海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栾敬东,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