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墙历史文化价值浅析-k8凯发

寿县古城墙历史文化价值浅析
来源:​黄少武 2024-05-04 16:43:28 责编:何小龙 朱媛

安徽省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灿烂,其中保存最完好,影响范围最深远当属寿县古城墙。现存的寿县古城墙,自北宋崇宁年间(1065年)至南宋嘉定12年(1224年),历时150年,几经反复建成。当时修建目的主要用于抗击金人的南侵。以后,主要用于抵御洪水。受战争和洪水毁坏,历经明清多次大规模维修,终成今日现状。寿县古城墙历经千年,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一、物质文化价值

  (一完备军事防御

1.选址科学。没有战争就没有寿县古城。寿县古城处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下。距淮河水上交通枢纽正阳关30公里。离“淮上津要”峡山口10余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南下北上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寿县古城墙环绕古城而建,目的是为了守备古城池。城墙周长7147米,高为8.33米,底宽10-20米,顶宽6-10米,类型为“外直内坡”式城墙。城墙建设依据不同的地形地貌,设有不同的防御体系。城有四门,南门曰“通淝”。门前的防御体系为:兵(常年驻有大量守城士兵)——河(护城河)——墙(城墙);北门曰“靖准”。防御体系为:山(八公山)——水(淝水)——河(护城河)——墙(城墙);东门曰“宾阳”。防御体系为:水(淝水)——河(护城河)——墙(城墙);西门曰“定湖”。防御体系为:水(淮河)——湖(寿西湖)——墙(城墙)。城墙的选址巧妙,利用山、水、河、湖的天然屏障,与人的因素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防御体系完整。城墙作为一个城市防御的重要设施,有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据《寿州志》记载,城门由内城门、瓮城、外城门、吊桥四部分组成,确保城门防备万无一失。城墙上建有城楼、角楼,用于守城将领观察敌情,指挥作战。城墙外顶部遍布雉堞亦称垛墙,用于掩护守城的士兵,免受敌方射杀。垛墙上,留有射孔,便于守城士兵射杀攻城敌人。城墙外壁每隔一段距离,建有马面,也称为敌台,平时作为守城士兵观察情况,藏身休息之处,战时,还可以从侧面射杀敌人,确保城墙防御无死角。

3.主体结构牢固。依地形变化,环绕城墙一周护城河。城墙外侧加筑一周高为3米,宽约8米的护城御水石岸,其内口与城墙根基连为一体,外口则以条石叠砌壁立护城河沿,护城石岸为整个城垣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城墙的墙基以条石砌筑基础,高达2米,基础之上用三层城砖包砌,上又用一层条石,砖石缝隙以桐油、糯米汁和石灰浆落缝。城墙的墙体均用粘土层层夯实。墙顶铺以青砖,防止雨水渗透。城墙内侧培有大量黄土,形成一个30度的斜坡,防止城墙溃塌,汛时可以增强防御洪水功能,战时有利于防御士兵快捷登上城墙,抗击敌人。

(二)科学防洪体系

寿县属于亚热带北缘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达900mm,且集中在6至9月间,短时间强降雨造成古城周围排水不畅,城墙极易受洪水围困。由于城墙设计科学,建造精巧,抗击洪水能力较强。

1.完善水循环系统。寿县城墙的水循环系统极为科学合理。从城墙内来看,城内的水系统布局主要在城之四角设置拐角塘和城内不同区域开辟有大小不等蓄水塘(现已消失),城内地面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流入蓄水塘,再流向地势低洼的拐角塘。拐角塘通过两个涵洞与外护城河相通(原为西南、西北、东北三个涵洞,现西南不存)。从城墙外看,主要有两大河道,一大湖泊和一条大河。两大河道,一是位于城之西北的淮河干流,另一条是位于城之北侧东淝河,一大湖泊是位于城西门之畔寿西湖;一条大河是环绕城池的护城河。河湖相连相通,自成体系。当护城河水位较高时,通过淝口流入淮河。

2.城门设计科学。寿县城墙开四门,南门(原城门拆除已改建)地势较高,且作为主城门,城门与瓮城门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他三个门错开。东门平行错开4米,西门、北门做90度交角处理,北门城门朝西,西门城门朝北。这种城门设计战时可以减缓进攻者对城门的快速攻击。汛时,洪水冲开城门后会随交角而改变冲击方向,由直流改为涡流,冲击力减弱,确保瓮城城门安全。

3.月坝排水巧妙。月坝,即以城墙内涵段之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建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其径7.7米,壁厚0.5米,高与城墙,周围又围护以厚石堤坡。月坝内又设石阶,可沿级递下。坝底涵沟上砌砖旋,设闸数道。月坝功能有: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及时比较内外水位;可以彻底清除外水倒淹成灾的隐患。在月坝与涵道组成的涵体中,设置一“侧凸”字形木塞,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内河水通过涵道流入涵体,顶开木塞,水经城外涵管排出城外。当城外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时,城外水进入涵体,水压推动木塞向内河涵管流动,并随水压的增大而不断塞紧内河涵管管口,从而防止外水倒灌入城,起到独特防水效果。

4.城墙建设高度合理。古人在修筑城墙时,充分考虑到当地水文和地质特点。城墙高度为8.33米,与淮河干流“咽候”——“淮河第一峡”的凤台县峡山口孤山洼最高水位相对应。城址虽低,但硖山口孤山洼地势比城墙更低,当淮水涨至城头时,洪水会从孤山洼一泻而去。古人为了更直观观察水位,在北门大桥上竖起两个石狮作为水文标志。石狮高度低于城墙,故千年传诵一句谚语“水没狮子头,水从孤山流”。

二、非物质文化价值

寿县古城墙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千年寿县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一)教化世人社会作用。寿县城墙开四门,是人们进出城池的必经之处。北门城楼上建设“无梁庙”,南、东、西城门里的刻石画,是城墙“内八景”中四景。建筑和画以独特的艺术造型和内容题材,极富生活气息,启示世人正确对待生活中成败,怎样做人做事。

1.北门“无梁庙”。据传说,很久以前,寿县一个秀才,屡试不中,就到北门的一个庙里准备上吊自杀。当他把绳子挂在庙中横梁上的时候,这个梁断了,人掉下来。这件事后,这个秀才重整旗鼓又参加考试,终于考中。秀才兑现了自己诺言,就在寿县北门城墙上写上“无梁庙”三个字。明清时期,人们在寿县北门城楼上修建了一个“无梁庙”来对应这个故事。

2.南门“门里人”。南门瓮城内壁原嵌有“门里人”一石。故事的主人公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他以聪明才智辅佐楚考烈王25年,经略淮南,开发吴地,一生兢兢业业,卓有建树,备受楚考烈王倚重,被封令尹。但由于识人不准,听不进忠言,重用赵人李园及其妹,在楚考烈王病逝后,春申君入宫吊唁,被李园安排刺客埋伏于“棘门之内”惨遭杀害、满门遭灭。2000多年后的同治元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听不进不同意见,骄傲狂妄,轻信地主团练武装头目苗沛霖,从庐州突围来到寿州中计被俘,苗沛霖把陈玉成作为觐见礼物献给胜保,英王陈玉成英勇不屈,在河南延津被凌迟处死。春申君识人不准重用小人,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同时也把楚国引向末路。英王陈玉成年轻气盛,心高气傲,听不进不同意见,用自己鲜血染红了苗沛霖的顶子,同时,也加速了太平天国走向灭亡。

3.西门“当面鼓,对面锣”。寿县城墙西门内壁原有一石,一面刻鼓,一面刻锣,取名“当而鼓,对面锣”。据传,这一故事与修葺城墙有关,明代一官员督修城墙,工程即将完成,有人劾其贪污修城墙款渎职,后经钦差大臣核查,纯属乌有。这位修墙官员声明:“修墙大事非同一般,今天我们当面鼓,对面锣搞清楚了。”事后,寿县人民念其清风廉政,遂刻此石,以之纪念。

4.东门“人心不足蛇吞相(象)”。寿县城墙东门内壁北侧一石,刻蛇吞相, 取名“人心不足蛇吞相(象)”。传说从前有个蟒蛇精违反天条,被玉皇大帝惩罚到人间,蟒蛇精化作小蛇蜷缩在尘土中,被寿州城内穷秀才梅生救起,养大后放回山中。后来梅生在山中见到长大的蟒蛇,蟒蛇说:“当今皇太后有病,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可做京官。”梅生割下一块蟒蛇心肝送给皇帝,太后的病被治好,皇帝高兴就封梅生为宰相。三个月以后,梅生又想再向蟒蛇要一块心肝,以备今后自用,可永葆自己长生不老,享受荣华富贵。梅生再次钻进蟒蛇腹内,贪婪地准备割下蟒蛇全部心肝,蟒蛇疼痛难忍,用力把口一闭,梅生最终葬身于蛇腹,得到的荣华富贵全部失去,连自己性命也赔了进去。

(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寿县城墙目睹了爱国将士保家卫国壮举和日本侵略者的残暴。1940年4月12日,日军出动6000人,兵分三路,第三次对寿县古城进攻,寿县守军是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九团团长赵达源及部下,保卫战打响前,赵达源预知这场战斗凶险,抱着誓死守卫古城的决心,给率领非战斗人员撤离前线的团军需主任方醒初写了一封信:

“余在病中,奉命守城。已下最大决心与城共存亡。若有不幸,善后一切,希兄妥为料理。余之少数积蓄,皆系薪金积蓄而来,请以一半寄回家中,赡养老母,一半留给曼玲(赵达源妻子)。曼玲年轻,产后必不同守。但也勿入匪人之手。希为报仇雪恨,杀尽汉奸倭奴。

赵达源顿首。

民国廿九年四月十一日夜”

第一封信写好之后,烈士意犹未尽,又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双亲大人,在此国破危亡之际,送回媳孙,以慰双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儿是军人尽忠天之职也。憾不能尽孝,苦不能忠孝两全,恨山河破碎,逐鞑虏,荡倭奴,还河山,振中华,乃儿子之志。以此报双亲养育大恩,儿纵死九泉当笑也。”在保卫战十小时里,赵团长率领部下击退敌人10次攻城,战至最后,全团2000将士大部壮烈牺牲,赵团长殉城。日本侵略军入城后对丁壮男子一律脱帽检查,凡被疑似军人者,一律枪杀,拒不完全统计有3000多人惨遭杀害。大火燃烧数日,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战后,寿县人民为了纪念赵达源团长保家卫国的壮举,在西门立碑纪念。

    (三)寿县人民精神体现

    寿县城墙作为古建筑,近千年屹立在寿县大地不倒,一代又一代寿县人民爱护它,保护它,城墙已成为寿县人民精神化身。

1.坚韧不拔,久久为功。寿县城墙多灾多难,长期经受战争、洪水等破坏。从南宋建立城墙开始,先后经过多次战争,对城墙破坏比较大的有“南宋金拉锯之战”“蒙宋寿春之战”“苗沛霖祸乱寿州之战”等,这些战争都对古城墙造成严重破坏。战后寿县人民不仅要医治战争创伤,还对古城墙进行维修加固。进入明清两代,黄河夺淮,寿州深受水患,有记载的水灾不下几十次,有十次水灾,直接对城墙造成了较大破坏。水灾过后,寿县人民出钱出力,修复受损的城墙。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1991年两次特大洪水,洪水水位之高,围城时间之长,城墙破坏之重,前所未有。洪水过后,寿县人民不怨天,不怨地,以顽强不屈的自强精神,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当年就开展城墙维修加固。

2.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在每一次城墙修复过程中,历代寿县人民总结经验教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为了战争胜利,在城门前增修了瓮城并加盖城楼,新建了角楼。为了抵御频繁的水灾,增固城墙,创建了石岸,修涵洞,建月坝。这些创新举措,增强了城墙军事防备能力和防御洪水的水平。

3.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寿县城墙东南角原建有一塔,命名文峰塔,砖石结构,六角三层,顶部有铜奎星,目的为祈祷文风昌盛。城墙西北角仿古新建有画凉亭,四角飞翘,深灰瓦,朱红柱,青石基,是为了纪念宋代宰相吕蒙正少年时代在寿州寒窑苦读励志成相的佚事。这一塔一亭体现历代寿县人民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优秀传统。

寿县城墙环绕寿县古城而建,它成为保卫寿县古城人民免受战乱和洪水蹂躏的一道坚固屏障。城墙不仅是一个历史文物也是历代寿县人民精神支柱。城墙所蕴含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寿县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勇争先。

(作者系安徽省寿县政协人资环委主任  黄少武;摄影  王晓珂)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