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k8凯发

推动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路径
来源:吴显钢 吴文凡 2024-03-05 22:55:00 责编:毛学农 郑亮

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1号文件以后,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投入巨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稳产保供确定性不断增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但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和农业产业经营性项目的投入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怎样把握围绕市场消费需求进行投资,形成行业完整的生态服务体系?根据笔者多年工作实践和参考农业一线专家的观点,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只有围绕通过推动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投资预期和工作目标。

一、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城乡融合发展?

1、背景。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等六个方面布置工作任务。

2、涉农消费市场行业现状及原因分析。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态产品、生态农产品、生态服务有巨大需求,但供给端供给不足。供给端供给不足原因分析:宏观方面主要是体制方面、机制方面、政策方面、科技方面、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原因。中观方面地方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缺少大生态理念和系统推进思维;统筹产城乡规划发展不够和政府性投资项目推进思路方面存在问题;整个行业生态服务体系未形成。微观方面供给端未能实现优质优价,消费端对优质优价消费缺乏信任;供给端经营主体资源不足,单个主体很难提供系统k8凯发的解决方案。

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城市二三产业企业对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郁郁葱葱的森林、芳草萋萋、鸟语花香的乡村生态产品,绿色、有机、安全、健康、营养、美味的生态农产品,提供休闲、体验乡村生态服务充满向往和期待,但现实情况是供给端由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出现了“肠梗阻”。一方面,农村大部分区域感观不佳,很难让城市居民下乡后赏心悦目;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营养的高品质农产品消费需求也下不了乡村;城市居民高品质的生态服务消费需求下也不了乡村。另一方面,乡村大量资源即山水林田湖草沙,动植物,闲置农房、宅基地、建设用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处于沉睡状态,未能激活和发挥农业多功能属性以及乡村的多元价值。截止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即9亿人常住在城市;全国中等收入以上人群有4亿人口,中高等收入人群绝大部分都常住在城市。城市居民和企业海量高品质消费需求下不了乡村,农业农村产业就做不起来,没有产业发展农民就没有就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村就留不住农民,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相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难以发展壮大,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组织建设难以有效推进。各类相关的优秀的人才、技术、管理、渠道资源、资金没有动力下乡,农业强国建设就缺乏有效支撑。

3、概念及作用。如何解决供给端生态产品、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服务均不能有效满足消费端需求问题?这就要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结构的阶段性变化趋向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从供给端发力,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产业结构,创新产品供给,使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不断满足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相匹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就是:满足现实需求、激发潜在需求、创造新的需求。也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工作关键点。如果这个“牛鼻子”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解决的好,农民有就业,有收入,农村有人气;能够有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国有资产投资保值增值;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有保障;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盘皆赢;解决的不好,乡村产业发展投入、乡村建设投入依然是低效投资或无效投资,事倍功半。

二、怎么样推动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城乡融合发展?

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围绕“市场需求导向、产业发展优先、系统方案思维、项目运营前置、生态综合治理、行业生态服务”工作思路推动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

1、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乡村建设投资和产业投资中存在大量无效投资、低效投资、碎片化投资、方向不明确投资现状,乡村建设投资和产业投资一定要围绕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兼顾产业发展优先。围绕解决“城市高品质消费需求能下乡”工作目标,建议全国各级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发挥统筹协调优势,制定政策支持和整合各类资源、资金打造“全国或地方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示范区”。为了引导全国各级政府重视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层面应将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单列并纳入鼓励性投资项目目录。国家政策性贷款和专项债发行应优先安排高质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资金。前瞻性制定各类鼓励政策解决“城市高品质消费需求能下乡”。例如:随着乡村多元产业的发展和乡村多元价值的提升,包括年轻人在内的部分人口回乡就业创业,一些追求乡村生活的城市人开始在乡村地区定居,需要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和产业规划满足此类需求的释放,保障此类消费者权益和处理好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

2、优先编制区域产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即在编制村庄规划之前先编制区域产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将区域产业布局纳入村庄规划,便于产业布局规划落实落地。这个产既指一二三产,也指产业园区;这个城既指城市个人消费者,也指城市二三产业企业主体。参照知名乡村建设专家邵烨观点,

各区域都应在大生态理念下编制产城乡融合发展规划,这个区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可以是市地、县区、乡镇,大部分应该以县区域为单位进行编制。乡村产业布局一般分三个层次,在县域所有村庄普遍布局一产,在县域部分村镇因地布局二产,在少数特色村镇布局三产。在农产品相对供大于求的市场大背景下,一个县域想把一产做大做强,必须要集中一个县域的一产优势,一个县域最好不要有超过三种类型的一产,要带动县域所有村庄都来发展所布局的一产。对二产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县域村镇的综合因素,一般来讲,尽量考虑在交通优势和人流优势明显的村镇布局仓储、冷链、加工、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二产,尽可能把无污染的二产布局在田间地头。对有三产在村镇的布局要慎之又慎,要遵重市场经济规律,严格控制布局三产在村镇的布局,避免乡村三产在一个县域内恶性竞争和无序发展,要在县域范围内为乡村富裕劳动力提供更多能在家门就业的二、三产岗位,为县域内的村民能有更多非农收入创造机会。

3、注重效果、效益的系统化思维。《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目前,乡村建设仍然以碎片化投入为主,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交通等各部门均安排政府性投资,实际结果有局部效果,但整体效果不佳。各地在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过程中均坚持了系统化思维,但实际实施过程中更多注重生态修复和资源整理,忽视项目建成后最终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项目投资要有持续性收益。如果乡村建设要取得效果好、效益大,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业发展为目的、项目运营前置为前提,因此乡村建设既要坚持系统化思维,更要注重效果和效益。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应整合各类资金,采取综合建设方案,既要同步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农田基础设施、土地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修复、道路等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也要同步推动产业招商运营、乡村治理方案、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方案等软件建设,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动植物,特色文化,闲置建设用地、宅基地、农房,风光电资源最大化利用。

一三产业融合项目实施在符合主题定位基础上,在项目区域范围内应集聚若干个子项目,子项目之间既有错位又要有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各子项目要能够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客源流量共享。项目区内应能满足消费群体吃住行、游购娱、会展演、产学研、科文体养全部或部分需求,形成良好的产业服务生态。借鉴袁家村成功经验,一定要特别注重挖掘本地的文化民俗、风土人情、消费习惯、本地特色动植物资源等地域特色,只有这样项目成功才有保障。

4、项目运营前置。农民日报高级记者蒋文龙的专题文章《乡村运营中的八大警示》指出:大量实践证明,缺乏运营或先建设后运营的乡村普遍存在可持续发展难题。必须从乡村整体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品牌运营前置,以运营思维引领、重塑整个建设流程,解决建设与运营相脱节的问题。要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运营前置意味着一切要从品牌定位、主题策划开始,让乡村建设一开始就做到心中有底。了解个性差异在哪里,如何充分利用建设项目才能撬动沉睡的乡村资源?规划、建设、施工等环节,都要紧紧围绕运营的需求加以展开,做到政府投资有实效,能够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乡村发展可持续,自我良性循环发展;运营商投入有信心,无须再作重资产投入即可开张营业。运营前置尽管看上去只是先后次序上的调整,但对整个乡村发展的影响全面且深刻。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正在改造并影响着政府主导的整个乡村建设。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各地应从为完成任务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和耕种人实际需求转变;从单一实施方案向系统实施方案转变;从传统不注重效果的平行招标推进项目模式向注重效果、效益、效率的epc 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即运营单位全程参与的推进项目模式转变,做到农业基础设施做一块成一块,产业起来一块。

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策划阶段就要同步考虑乡村运营,培养或引进乡村ceo。乡村产业运营项目建议采取“spd o epc”模式推进即“spd(策划、规划、初步设计)”通过从策规划到初步设计的系统k8凯发的解决方案服务;“epc(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模式,全过程参与施工图设计、采购和施工等环节,做到对项目质量、成本与进度的最好把控;“o(运营)””作为激活项目的关键抓手,发挥平台化资源整合能力,聚焦客群精准化招商,初步构建产业生态,实现项目资源变资产的价值转化。

5、生态综合治理。好土好水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只有在拥有高品质的生态产品前提下才能提供高品质生态服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统一的;因此在编制区域产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和乡村建设系统方案中要专章撰写生态综合治理方案。生态综合治理方案中一般包括: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土壤改良、地力可持续利用;水系连通、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水美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等。

6、全行业共同参与,破解“城市高品质消费需求不能下乡”难题。

成立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联盟。在政府推动下,由各类一二三产业经营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智库参加,集聚各类资源,提供系统k8凯发的解决方案,破解“城市高品质消费需求不能下乡”难题。

成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研究院,调查研究基础上,找出行业共性存在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提供“城市高品质消费需求能下乡”系统k8凯发的解决方案。

建立绿色农产品第三方企业认证体系。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是建设农业强国关键,现有农产品认证体系现场监督不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从产地环境治理、投入品管理、生产过程管控、产品检测、准出准入衔接、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全方位的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打造消费者容易辨识的营养农产品品牌,通过科技研发,重拾农产品“小时候味道”。

(吴显钢  芜湖市弋江区政协常委,吴文凡  安徽省农水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