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桥梁。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的体现。它包含了各种传统习俗、信仰、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彰显了文化多样性,其蕴含的造物理念、治生哲学、艺术品格等文化因子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思政课教学的广度,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系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创新、教学改革、效果提升和情境优化;有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提炼恰当的融入要素,选择适合的融入载体,探究可行的融入方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更充分的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建设之中。
内容融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建设高校思政课程资源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激发青年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的生动素材。非遗思政课是一种全新的沉浸式大思政课方式。内容融入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中心,建设高校思政课程资源库: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讲好非遗故事。非遗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情境性,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帮助大学生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如古村落、古建筑群等文化空间,这些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地点或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思政课程资源库建设需深入生活本源,关注自觉传承传统文化脉络的手工艺人,挖掘适应时代变迁,勇于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非遗保护实用手册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访调研,充分挖掘本民族、当地特色的非遗文化,建立非遗文化档案,访谈非遗传承人,拍摄非遗文化传播过程,充实思政课程资源库。三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定非遗文化课程模块。利用已出版发行的非遗文化纪录片或书籍资料,在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借鉴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艺术学等非遗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设计与整理“非遗 思政”的教学大纲、案例及课程专业等。
价值融入:注重知识传播和价值塑造,感受非遗文化的精神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教化、情感认同等文化内涵是唤醒民族情感、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强有力的催化剂。价值塑造是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需要在价值上进行融入。一是,在注重知识传递的同时,需注重文化内涵的纵向发掘。如解读黄帝祭典时,需要阐释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二是,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在观看《阿诗玛》、《农奴》、《冰山上的来客》等民族题材电影或记录片,应着重传递纯洁坚贞的爱情观和不屈不挠的抗争品格。三是,科学分析青年群体的文化特点,准确掌握其文化认知状况。如以问卷调查或结构化访谈调查大学生的非遗文化认知现状,设计非遗思政的学生认知量表。
载体融入:创新知识传递模式,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的传播效能
以立传统塑理念为导向,充分利用微博、知乎、微信、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发挥pc端和移动端的传播效能,传递非遗文化资源背后的美感与精神,让非遗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从名词普及走入深入传播。一是,借助新媒体让青年学生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珍爱非遗,通过可视化、交互性等方式,以平行的视角传递非遗文化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创新传统思政课程单向输入和知识传递的模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特别是体验传统手工艺人“择一业,专一生”的文化坚守。二是,延申思政课程教学链条,凸显非遗文化内容传播。基于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的传播优势,以思想价值引领为主线,以非遗文化的文化事项、表现形式、故事元素等为内容载体,开发微信公众号,专题式地推送非遗文化内容。三是,运用数字技术活态展示非遗,借助慕课等数字资源平台,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目标的指导下,立项建设非遗思政教学研究项目,鼓励思政课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数字化课程。
方法融入:拓宽课堂教学空间,在交流与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
非遗文化是生动而形象的,课堂教学对文化文本的讲述只能传递文化的形,无法体悟到文化的神。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念方法来理解与认识非遗文化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来增强文化认同。一是,利用非遗文化项目开展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通过义务支教、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教育和志愿服务,策划和组织思政元素的非遗交流与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责任感。二是,开发第二课堂,组织行走的非遗思政课活动。如邀请刺绣、泥塑、木雕等民间艺术的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与师生进行交流和互动,通过传承人的亲身经历和技艺展示,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三是,结合非遗文化资源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举办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和比赛,如非遗知识竞赛、非遗技艺比赛、非遗文艺演出等,提高大学生对音乐、舞蹈、戏曲等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通过这些活动和比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非遗既是思政课的内容,也是思政课的载体。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家国情怀浓厚、民族情结深沉、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新人。我们应该在系统推进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同时,探索构建“非遗 思政”的思政课建设模式,在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特长与非遗思政相结合,形成文化自觉,在心灵深处播下非遗文化的种子,毕业之后将非遗文化的大思政课带到人生的远方,照亮文化的归途。
作者简介:王培鑫(1985.8—)安徽五河人,安徽大学研究生院正科级秘书,政工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朱晓莉(1985.3—)安徽濉溪人,安徽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来源:2024年度安徽省科研计划编制重点项目: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安徽思政课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研究(2024ah05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