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k8凯发

加强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
来源:江淮时报 2024-04-08 14:53:32 责编:周晓东 朱媛

徽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是村落在千百年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是一个地区的乡村生活、文化的载体。要加强对村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和整理,推进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遗产活化”视角利用传统文化,加以艺术提升,构筑其文化的核心吸引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文化胜地、历史古迹,站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徽州传统村落是中国江南地区汉族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当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群体。我省现存的徽州传统村落中,多保留有完好的民居、祠堂、书院、街巷、园林、牌楼等明清时期徽派建筑以及体现徽州文化的历史遗迹。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的乡村生活、文化的载体,而村落文化则是这个载体里的精神内核,是其得以延续的不竭动力。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的逐步推进,徽州传统村落以及村落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发掘,但是由于开发经验不足,法律机制不完善,监督不力等原因,导致目前徽州传统村落和村落文化正在慢慢消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落文化日渐衰落。近年来,外来文化和资本涌入村落这片净土,村落的传统民风民俗为迎合游客需求,逐渐过度商业化开发和舞台化展示,导致村落独特的民风民俗逐渐被消解淡化,徽州文化内容逐渐发生变异、文化的展现形式走向同质化、低俗化。

二是村落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村民外出谋生人员越来越多,青年和人才流失严重,空心村和老龄化的问题非常严重,传统村落宗族文化维系的力量式微,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尤其是村落的传统技艺与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参与保护和传承程度低,年轻人更是很少参与。

三是村落文化原真性丢失。过度舞台化和商业化的民风民俗展演为吸引游客眼球,使得居民的原始生活场景增添了诸多表演的成分,村落原本真实的生活场景并未真正展现出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大量兴建仿古建筑和人造景观,与村落原本的空间布局和建筑风貌格格不入,致使开发时原真性的“度”把握不当,村落文化的原始风貌逐渐丢失。

为此,建议:

一是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引导作用,积极承担文化保护者的重任,对村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和整理;多方筹措资金设立文化保护和传承专项基金,加快完善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项目的研究,实行奖励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保存。

二是强化主体队伍构建。特别强调村民的参与和传承。村民是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主人,要关注保护村民利益和权利,在制度上增权,提高村民话语权和决策权,保障村民的主体性地位。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加大对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不断延续村落传统工艺的生命活力,推进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三是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徽州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是村落在千百年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集中展现,包括村落民俗节庆、礼仪、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技艺等,其具有活态性、发展性、脆弱性等特点。要积极鼓励支持官方学术团体和民间爱好者团体,全方位对村落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要避免徽州乡土文化被外来文化挤压到边缘,避免因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异化扭曲自身的文化,真正实现村落文化的乡土原真性保护和传承。

四是以“遗产活化”视角利用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要将传统村落人们的原始生活情境展现出来,使其直观化、场景化,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村落文化、传统习俗等,借助一定的载体场景化。遗产活化利用视角下要深入挖掘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元素、民族特色,并加以艺术提升,构筑其文化的核心吸引力。通过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民俗节庆活动演出、村落手工艺品和特色旅游纪念品等形式,实现活态化利用,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农工党安徽省委会)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