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全国两会期间,住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仙辉建议,进一步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之重器”作用,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发展。
“现阶段,面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目标、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关系以及未来学科交叉的科技机遇,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陈仙辉说。
“要建成国际领先的设施,掌握自主研发的先进手段至关重要。”陈仙辉建议,强化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设施布局。一是在设施立项、经费申请阶段,将设施建设与技术的原创性挂钩,鼓励自主原创性设施相关技术的开发。二是在战略必争领域鼓励自主超前发展,要在一期建设中考虑设施后续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支出,支持后续建设项目不受规划期限制。
针对部分地区存在设施无序竞争和规划前瞻不足的问题,陈仙辉认为,要加强设施的国家战略部署和统筹布局,建立设施工程多地共建共管机制,成立跨地区协同承担部门,灵活调整人才队伍布局。优化设施评价体系,在国家层面将设施运行效益与战略价值纳入立项评价和结项评估指标体系中,保证地方建设不偏离国家战略方向。同时他建议,要积极构建多元联动、力量协同的设施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构建“核心层—紧密层—扩散层”的多元联动、渗透的发展体系,完善设施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对接机制,打造具有自我供血能力的大科学生态。核心层依托大院大所、高等学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寻求科技突破;紧密层着力产业发展,成立产业发展推进团队,负责挖掘相关技术创新应用前景,培养技术创新用户;扩散层依托设施同步推进社会科普,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氛围和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普服务功能有待深化,而科普需要‘懂科学’、开展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支持。”陈仙辉还建议,要促进重大科技设施科普功能的发挥。强化设施运营者的科普动力,组建与培训专业化科普团队,并与立项审批、经费支持挂钩,鼓励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科普资源开发,重视设施科普馆、科技史学科与博物馆等科普配套建设,充分发掘设施本身所具备的科普观摩价值,创新发展“科技旅游”。
(文图: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 悦 侯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