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赶时髦建了600多个农家书屋,一年到头却没有几个村民去看书;某市策划举办“点赞中国城”公益活动,有的县区提出每个社区每天要完成500个点赞任务,有的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和医生、护士全员参与……
日前,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被通报后,迅速刷屏,在基层引发广泛共鸣。
如果让基层干部给最痛恨的事情排名,形式主义一定名列前茅。每每与基层干部聊起发生在他们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种种,他们无不怒从心头起,恨向胆边生。
近年来,中央三令五申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为什么形式主义乱象仍像“打不死的小强”,时不时冒泡,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活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本应实实在在、稳稳当当。但有个别基层干部懒政怠政,对政策研究不深、钻研不透,为了省时省力,直接绕过问题、照搬照抄,导致有些工作有名无实,敷衍应付。
还有的急功近利、投机主义,为了吸引上级注意、得到上级认可,不愿做“绣花”功夫,只想做表面文章,热衷于给本不出彩的工作“化化妆”“美美颜”。事没干好材料来凑,换个概念就成了“创新”,包装一下就成了新政绩,让工作沦为“假把式”“花架子”。
形式主义出现在基层,但若说责任全在基层,也不尽然。
有时候,还在于上级有的部门制定的考核“指挥棒”出现了偏差。
上级有的部门对下级的不合理要求,使得基层无法脚踏实地完成任务,只能以形式主义去应对;对下级的考核过分细化,百分制不够用了,甚至出现“千分制”“两千分制”,使得基层不是把力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变成应对上级指标和检查的机械式执行。
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何尝不是一种无奈!
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常常如影随形,且互为因果。
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只唯上、不唯实,热衷于政绩工程,凭想象“创新”,拍胸脯决策,结果政策“天马行空”、难以落地,成为滋生形式主义的土壤。
上级有的部门对基层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制定任务时“不接地气”,“失真”的任务与指标一路跑偏,使得形式主义愈加严重。
这种错位的政绩观,难免导致工作“脱实向虚”,给基层平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从根本上祛除形式主义,首先上级有的部门要不乱下任务、乱制定指标。
难以脱身 刘志永/图
基层要应对哪些实际问题,群众有什么意见,指标制定是不是务实,考核是不是科学合理,对这些问题坚持实事求是,考核“指挥棒”才不会一开始就成为形式主义的诱因。
真正俯下身子、深入一线,真正了解问题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才能脱掉形式主义的“马甲”,还基层一个清朗有为的环境。
对于一些基层干部来说,“缺什么补什么”。增强学习本领,开拓新视野,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干什么精什么”,也就不必用形式主义那一套来敷衍塞责、自欺欺人。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要从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下手。面对通报中提到的形式主义问题,各地都应反躬自省,对自身同样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叫停、切实整改。
关键是,“指挥棒”别再挥偏了!
(撰稿: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