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越来越看重能否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文化共鸣’和‘精神满足’。”1月18日,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研究员方中传走进两会采访室,他告诉记者,自己作为一名文化界别的委员,格外关注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当前,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消费者在选择旅游项目时更加注重高性价比,走马观花式的景点观光,已经无法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价值需求。
如何更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真正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通过调研,方中传发现,文旅产业的文化附加值高。“同样都是笔墨纸砚,齐白石作画价值上亿,普通人作画分文不值;普通的博物馆无人问津,苏州博物馆客流量却能达到全球前十,关键就在于建筑大师贝聿铭为其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他解释道,这些例子体现的就是“文化附加值”,提升旅游项目中的“文化附加值”,需要请名家大师规划设计、优质企业建设施工、专业团队运营管理,这导致文旅项目成本必然要高于普通项目。
在方中传看来,文旅项目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对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宣传文化等积极影响,这就意味着它不能与普通的房建市政项目一概而论。但是目前,文旅项目建设仍套用房建市政项目的造价定额,整体造价预算标准偏低,如果仍受制于普通房建市政项目的造价定额,就只能采用普通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产出大量同质化旅游产品,难以展现出规划设计预期的效果和品位。
“我们要推动完善与文旅融合需求相适配的项目造价、招投标和建设管理体系。”方中传建议,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把打造文旅产品当做一项重要事业,通过高品位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运营,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聚焦“精致、雅致、别致”,真正打造出“让游客留念、让口碑流传、让文化留痕”的文旅精品。要从机制上破解堵点,由文化旅游、房建等主管部门联合,制定符合文旅项目实际的造价定额标准,适当提高文旅产品造价预算,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破限制。要从实践上创新措施,推动文旅项目从“造价降本增效”转变为“管理降本增效”。推行招投标epco模式,实行运营前置,强化承包商主体责任,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理。推行“样板段”建设模式,通过样板段确定工程造价、工期进度、工艺水准,不断精准施工成本,聚焦文化内核,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与档次。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金珊珊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