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吐槽,自己充卡的美容美发店短时间内几易其名,想使用余额还得重新充值。
预付消费,并非新鲜事物。提前交纳费用锁定服务,既能帮商家回收资金、稳定客户,消费者又能享受一定优惠。尤其在健身、美容、培训等行业,消费具有长期性、连续性,这一付费模式颇为流行。然而“预付容易退款难”,前期动员交钱百般热情,后续服务“幺蛾子”不断,也普遍为人诟病。如上述曝光的“新店不认旧账”,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权益,更消耗着大众信任。“不敢充”,正是当下消费者面对种种预付费服务的突出心态。有媒体调查发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放弃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储值卡,转向单次消费的快捷理发店。
其实,法律法规对预付消费有着明确规定。如针对“换马甲”式跑路,明确若经营者没有发生变化,合同义务必须履行。而变化与否,是以工商登记注册信息为准,并非店名是否更换。哪怕发生变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也明确,经营者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承办人等事项,不得拒绝履行相应合同义务。
法律明确,乱象不止,问题在哪?一则,面对五花八门的套路说辞,很多人即便深感匪夷所思,也不知如何有理有据回怼,依法维权意识相对缺乏。二则,无论是到相关部门投诉,还是对簿公堂都耗时耗力,有时候即便找对“门路”、找准依据,在过高的维权成本之下,也只好“认亏”。如是现状,又让一些商家更加无所忌惮。对此,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巡查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让每一起投诉都有回音。同时不妨多搞法律普及,通过媒体曝光最新套路、宣传典型案例,让消费者心里有数、心中有底。
预付消费,归根到底是信用消费。只想“赚一波就跑”,又能忽悠到几时?
(田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