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措施有力、振奋人心,在2025工作中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多条举措。”1月21日,省政协委员、滁州市财政局副局长葛德军谈到政府工作报告,便说起自己在此次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加快规范发展我省非急救转运服务新产业的提案》。
非急救转运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业态、新产业。
通过多方走访调研,葛德军发现,当前,我省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正规途径注册的非急救医疗转运企业少,合规合法的转运车辆少,群众合理的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例如,合肥已注册的非急救医疗转运企业仅有合肥民福生物医学有限公司1家,搭建服务呼叫平台、配备转运车辆30台、一定数量有资质的服务人员等。但供给缺口很大、无法满足合肥市区患者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需求。
葛德军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以切实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与合法权益、满足群众服务需求为目的,促进非急救转运服务市场规范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她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为民意识。我省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发展满足群众需求的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民生工程和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各市结合本地人口情况,在做好对本地患者需求和市场供应全面调查分析基础上,参照合肥市合肥民福生物医学有限公司做法,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呼叫、统一受理、统一指挥调度。同时,要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市场秩序,从省级层面尽快出台非急救转运服务领域的相关制度,明确机构职能、执业资质、车辆标识、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基本装备、服务标准、财物管理、监管责任、绩效考核、处罚法则等。各市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非急救转运服务具体实施细则,有效推进非急救转运服务产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此外,她建议,要强化监管力度,维护群众权益
卫健、公安、市场、交通等行政部门应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加大对非急救医疗转运市场的监管查出力度,消除“黑救护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合法资质和必要的医疗知识,提升非急救转运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以确保患者安全。
(江淮时报全媒体记者 金珊珊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