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市官庄村兴建孝义博物馆-k8凯发

潜山市官庄村兴建孝义博物馆
来源:江淮时报 2024-04-29 10:54:38 责编:周晓东 刘鹤

一个村兴建博物馆的相当少,全国以孝义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也很少见,而安徽省潜山市官庄村却在2023年兴建了一个孝义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官庄村地处皖西南、大别山东麓,桐城、舒城、岳西、潜山四县结合部,这个偏远的官庄为何要建一个孝义博物馆呢?因为官庄村有着悠久而浓郁的孝义文化,自古官庄人都以“孝义立家”,在官庄孝义思想深入人心,孝义故事不胜枚举。清时余文章育有7子,全家130多口人,五世同居,和睦相处,乾隆皇帝曾两次钦赐金匾。明洪武年间,余紫宁“捐粟万石赈六皖饥民,解米八百石通州助军,上闻,赐官带不受,旌以义士。”为了传承和弘扬孝义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官庄村诚聘北京专业文博团队,在村内aaa景区、明代古建筑“德馨庄”里,兴建了这个孝义主题博物馆。

别看这只是个小村博物馆,它的展陈形式非常先进,不仅有实物、文字、图片、展板,还有投影、视频、沙盘、数字体验、微缩场景和硅胶、蜡像仿真人物实景等,并且集声光电于一体,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化博物馆。展陈内容也十分丰富,展厅规模多达11个,既展示了华夏几千年的孝义历史、孝义故事,又展示了1:1复制的清乾隆皇帝御赐给德馨庄主余文章“五世同堂”“七叶衍祥”两块匾额,明代朝廷褒扬余紫宁捐粮救灾助军义举而赏赐的“义士”匾额。并采用微缩场景的形式,再现了官庄余文章家族迎接“五世同堂”匾额的盛大景况;用立体图文和家谱文本展示了官庄余、华、刘等几大姓氏“孝以事亲,义以待人”的家规家训。还展示了官庄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和古建筑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官庄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还专设有《乡愁记忆展厅》,在原址复建了当年五世同堂厨房,感受余氏家族130多口人,和睦相处,闻鸡而起,鸣钟而食,百人共炊一锅的热闹有序景象。

孝义博物馆建成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一是留住记忆,唤起乡愁。展示的每一个物件、介绍的每一个故事都真实而亲切,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保护和活化了乡村记忆,留住众多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让大家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还“记得住乡愁”。二是提升审美,提增名气。精美的古建筑和精美的展陈美美与共、交相辉映,提升和美化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参观者得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极大提升了官庄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成了和美官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三是文旅反哺,振兴产业。孝义博物馆不仅是乡村文化展示平台,也成了人们身体、视觉、思维与心灵的栖息地,游客网红“打卡地”,各种研学活动新基地,建成一年来接待游客达到8万余人,文化反哺乡村建设、助力产业发展,让官庄村走出了一条文赋能、文旅融合的乡村特色发展之路。四是多重体验,增添自信。博物馆不仅展示官庄博大深厚的孝义文化,也全面展示官庄红色文化和新时代官庄发展面貌,让每一个参访都受到中华孝义文化的熏陶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激励,还能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官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际成效,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官庄孝义博物馆建成运营时间还很短,难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缺乏统筹,到底镇村两级谁是责任主体还不够明确,推进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定位不清,到底是作为公益属性免费开放,还是作为旅游产品收取门票,至今尚未定论。融合不够,未与旅游、非遗、文创、研学深度融合,直接经济效益不高。管护不力,运营、管理和维护既缺乏经费,又缺乏人才,村民参与也不够。这些问题存在会影响博物馆的持续发展和作用发挥,在未来运营中必须加以克服和改进。

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要各种力量的聚合发力,其中,文化是关键性变量。乡村博物馆就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的链接平台,是延续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构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官庄孝义博物馆建成和运营是成功的,未来还将进一步改进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议:一是镇村共管,多方参与。以镇村为主体,采取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后期建设和运营管理,为博物馆发展运营提供支撑和保障。二是培养乡土专业人才。组织开展博物馆建设、运营、讲解、社教、研学等系列培训活动,邀请地方乡贤、乡土能人、退休教师、大学生等参与志愿讲解队伍和博物馆后期管理,共同讲好官庄新老故事。三是丰富馆藏内容,改进展陈形式。抓住“数字乡村”建设契机,尝试建立“云上乡村博物馆”,打破线下物理边界限制,推动博物馆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向文化育人、文化传播、文化惠民场域转型发展。四是文旅融合,互动推进。打造乡村“文化”、乡村“手艺”、乡村“味道”、乡村“记忆”、乡村“文创”品牌特色,释放乡村文博的多功能性,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力。

(仰叶齐)

24小时新闻排行
原创视频
专题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