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灯,古称竹马灯、马灯舞、小马灯,起源于淮河流域淮南市毛集实验区花家湖,其主要是在毛集花家湖王姓族人中代代相传。
马戏灯以战场摆兵布阵的场面为素材,经民间艺人艺术加工后,用竹篾和彩布扎制成道具马。表演者将道具马系在腰上,全副戎装,披挂上阵,锣鼓伴奏,按照设计编排的阵式图登场表演。
演员们在表演时将舞蹈动作与古战场上摆兵布阵结合一起,构成了马戏灯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高超的马戏灯技艺与多样的阵式让观众目不接暇,惊叹不已。
马戏灯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很多用于表演的阵式图已经失传,好在有老艺人们还在整理挖掘,其中七十九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献兵为此做了很多努力。
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马戏灯的传承也经历过起起伏伏。改革开放以后,成立了花家湖马戏灯艺术团,才零零星星恢复了一些表演。谈及至此,王献兵老人表示,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
艺术的发展不能脱离群众,现在,马戏灯也在年轻人的参与下正在尝试逐步融入现代科技,为新时代审美需要做着创新和改变。我们也希望这项流传于淮河流域的古老艺术,能够传承发展,绽放出灿烂之花。
(文/图/视频:徐瑞成 袁家权)